由食品添加劑“蘇丹紅一號”引發的“蘇丹紅”事件有愈演愈烈的態勢。像“蘇丹紅一號”這樣的工業色素為什么能進入到食品中,國家明令禁止又為什么屢禁不止,“蘇丹紅”這樣的人造化學制劑又如何與亨氏、肯德基這樣的跨國巨頭聯系在一起,不僅是廣大消費者關心的問題,也是食品安全行業必須回答的問題。
-標準缺失給不法商人留下空間
昨天,一位市食品安全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承,“蘇丹紅”事件將引發對我國食品添加劑標準的嚴肅思考。她指出了我國食品添加劑標準存在的三大問題,一是標準(國標GB2760-1996《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》)亟待更新,個別在發達國家已經淘汰的食品添加劑在我國尚未被淘汰。二是目前我國已經被批準的1500多種食品添加劑中有一部分還沒有國家標準。三是一些食品添加劑缺乏限量標準和相對應的檢測方法標準。
另有專家指出,一方面,食品添加劑標準的缺失,以及監管和信息不對稱,給不法商人留下了博弈我國食品安全體系的空間。另一方面,現有的法律顯得散亂,因而有時顯得無法可依、相互扯皮。比如,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涉及多個部門,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散見于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》、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》、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》和《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》等幾十部法律法規中。這種食品監管情況不能涵蓋從生產到流通的各個環節,有時各種法規還相互掣肘。
-即食食品是現代生活方式產物
她指出,其實食品標準不健全不僅在我國,在世界各國普遍存在,尤其體現在即食食品,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快餐的安全管理上。
她認為,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,即食食品的消費席卷全球。但是,看起來簡單的即食食品所包含的配料其實非常復雜,有許多種類。以英國為例,在所銷售的一塊肉餡土豆餅中,就有50多種不同的配料,包括提升食品鮮味的、起乳化作用的、增加稠度的等等。
另外,即食食品的食品生產鏈也相當復雜。國外專家認為,復雜的食品安全鏈也加大了追蹤潛在問題食品的難度,比如50種配料就有50種出錯的可能。英國農業食品檢驗部門的有關專家就認為,即使英國食品檢測部門的能力再強,食品添加劑的標準再完善,也要面對數千種含有50種以上配料的食品,也就難以保證每次都能百分之百地檢驗出食品的來源和安全性。
可是,這位食品安全專家指出,如果現代人類社會失去了這些添加劑,一些即食食品的味道將大不如前。各種食品還會面臨許多新問題,比如微生物污染和細菌的滋生,營養成分的缺失,等等。
她認為,具體到我國的情況,不法食品企業不擇手段地降低成本,監管機構的檢測技術卻沒有及時跟進,沒有預防、只有抽查,沒有加工環節的信息搜集,只有事后的追蹤清剿,這意味著食品安全體系實際上處于被動、滯后的局面。
因此,有關部門應對“蘇丹紅”還需加強對食品的監管。當然,構筑食品安全體系不應是單純的政府行為,也要求有良知的食品企業盡快完善“從原料進貨到餐桌”的食品安全系統控制,并指引食品工業新的前進方向。